(空格)在菲雅利女皇出访埃赫洛斯嘉德帝国之后(参考官方小说第一卷:远行者游记)两国的外交关系再度提升了一个层面。除了更多的贸易合作外,双方在军事方面的相互交流的深度进一步加深。而是在对虫族作战上,埃赫洛斯嘉德帝国还于菲雅利帝国签署了一系列联合对抗虫族入侵的军事合作协议。 (空格)在外交访问结束两个月后,埃赫洛斯嘉德帝国位于银河系境内的前哨基地发现了一处靠近双方贸易航路的超大型虫巢群。这个新出现的虫巢群规模之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双方的贸易安全。为了避免通航道路受阻,菲雅利帝国派遣了距离航路最近的第77集团舰队和第64舰队,联合埃赫洛斯嘉德帝国舰队对该虫巢群展开清剿行动。 (空格)按照战前协商的计划,埃赫洛斯嘉德舰队从己方前哨基地方向前出,出动精锐舰队对虫巢核心进行斩首,而菲雅利帝国的舰队则会从贸易航道靠近帝国一方进行拦截,防止虫群从贸易航道方向逃窜。 (空格)考虑到这是第一次帝国对虫族的大规模战斗,第77集团舰队和第64舰队在出发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埃赫洛斯嘉德人的建议下,舰队加强了伴随的航空战力,各个分舰队和下属战斗群都额外配属了更多的战斗无人机和舰载机。大中型战舰内还加装了额外的生化防护设置,防止可能虫群登陆后可能发生的生化污染。 (空格)尽管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机,并进行了相应准备,然而在战役开始后,菲雅利人舰队的战况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开战72小时后,参与进攻的第77集团舰队和第64舰队就在虫族的反突袭中损失了大部分战斗能力,原本看似固若金汤的战线甚至出现了崩溃的迹象。 (空格)在帝国的紧急动员下,大量后续舰队火速加入战斗进行支援:在后续赶到的第104集团舰队,第22集团舰队,第37集团舰队等5支集团舰队以及妖精重工精锐战舰的支援下,帝国舰队总算是和埃赫洛斯嘉德人一起艰难的取得了胜利,成功的剿灭了该处虫巢群。 (空格)但这次战役的结果的代价却可以用惨败来形容:帝国参战的舰队遭受了触目惊心的损失:首批参加战斗的第77集团舰队和第64舰队中,超过半数战舰被虫群吞噬,70%的船员丧生,第77集团舰队甚至因为旗舰群被全数摧毁而遭到了撤编。后续赶到的数支集团舰队一样也受到了严重的伤亡,一艘参加战斗的第四代女皇级巨舰甚至在战斗后因为严重的生化污染而不得不宣告报废,整场战役阵亡的帝国军事人员在多达50万。由于主要战斗地带在航道附近的K3173星域,所以这次战斗在后世被称为K3173惨败,又或者K3173灾难。(恩,新版本的虫群任务会加强难度了,做好准备)
(空格)士兵的战死是令人悲痛的,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被白费。在这次战役中交了一笔高昂学费的菲雅利帝国总算有了第一手的对虫族作战资料,参谋部也很快总结出了各种各样重要的经验。 (空格)根据战后分析,帝国舰队之所以会在本次战役中损失惨重,主要原因还是无力对抗数量巨大的小型虫群。在战斗中,战斗机级的虫子从母舰上源源不断的发射出来加入战斗,数量无穷无尽。在这些虫群的冲击下,帝国舰队的舰载机联队和无人机群纷纷被分割并摧毁,失去战斗力。在失群舰载机的掩护后,负责防空任务的护卫舰和驱逐舰纷纷遭殃。到最后,海量的虫群孢子囊开始侵入大型旗舰中,释放地面战斗虫群,对帝国战舰展开和登陆战。而在反登陆作战中,数量居于劣势的陆战队员遭受了严重的伤亡。而在付出了惨重的损失后,帝国舰队还能勉强维持战线坚持到援军抵达,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空格)当然,除了虫族本身的巨大数量,帝国自身在航空战上的准备不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虽然说携带了足够数量的舰载机群,但是帝国舰队的舰载机投放能力却严重不足。大部分战舰,包括航母在内只有一到两个舰载机起飞和停靠通道。正因为发射通道太少,所以在铺天盖地的虫群涌向帝国舰队的时候,大部分战斗机还在战舰内等待起飞。在激烈的空战中,不少舰载机需要停靠修理加油的时候,数量过少的起降通道同样也成为了致命的缺陷:不少舰载机都是在盘旋等待降落修理时被虫群战机种击毁的。 (空格) 而且在舰队机动作战中,舰载机的收放能力不足同样也非常致命:一些本来可以跳跃撤退的舰队,因为花费太长时间等待舰载机回收而错失了跳跃离开的机会。又或者一些本来可以幸免于难的舰载机飞行员,因为舰队指挥官提前跳跃的命令而被抛弃太空中。 (空格)反观协同作战的埃赫洛斯嘉德人舰队,其装备的一系列超大型航母给菲雅利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些旗舰级的超大型航母拥有惊人的载机数量和投放回收能力,同时坚固的船体也可以很好的保护自身的安全,而不像菲雅利帝国脆弱的舰队航母一样,在战斗初期就被虫群轻易击毁。
------------------------------------------------------------- (空格)在吸取了K3173之战的经验后,除了开发出一些针对性战术外,菲雅利帝国也开始开发一系列专门针对虫族的战争兵器,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计划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空格)某种意义上来说,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可以说是帝国版的格蕾丝马瑞亚号,但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又有很大的不同。设计人员在设计该舰的时候,思路集中在以下三点上: 一,巨大的载机量 二,优秀的投放能力 三,坚固的装甲和强大的生存力。 (空格)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拥有巨大的内部机库,这是一种长1400米,宽200米,采用双层甲板的一体式全通机库。在最初的计划中,大部分设计人员都以为这么大的机库最多只能停放200架左右的飞机,但是进行布局规划后才发现,机库的承载力超乎了他们的想象:如果全都用来停放普通的战斗机的话,满载可以停放1000架以上。如果停放渡鸦轰炸机和炮艇级别单位的话,则可以停放200艘以上。这是一个异常惊人的数字,相当于10个航空师的数量,单艘航母就可以容纳以往一个集团舰队一半以上的载机量。当然,考虑到转运和维修的需要,规划人员并没有将所有空间用于扩大载机量,所以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的载机能力在150个中队左右(战斗机三架一堆,炮艇和渡鸦轰炸机一般一架一队) (空格)当然,光是庞大的载机量还是不够的,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同样也拥有强大的舰载机维护保养能力。舰上拥有30个舰载机保养整备库和10个炮艇级的整备区,还有近万名的优秀地勤工程师随时待命,只要零配件充足,他们可以确保大部分舰载机可以快速的进行修复。而帝国在后勤方面早已实现了极高的通用化和模块化,各种规格的零配件全部都是按规格进行批量的储备。 (空格)在庞大的载机量后面是惊人的投放能力,吸取了以往战争的教训,菲雅利人明白了舰载机投放能力对一艘航母的重要性,如果一艘航母缺乏足够的投放手段,那么运的飞机再多也只能叫飞机运输船,而不是航母。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一共设计有36个起飞通道,其中前方8个为舰载机起飞口,后方8个为舰载机降落通道,航母上方有10个炮艇起飞通道和下方10个炮艇回收通道。如此数量的通道,可以确保该航母能以非常理想的速度发射和回收舰载机。 (空格)如此多的发射/回收口带来优秀的战斗机释放/回收能力的同时,过多的开口也带来了整体强度不足的问题。出于安全考虑,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防护能力达到女皇级的防御规格,全舰上下除了大量结实的外支撑结构外,核心船体还被厚达十米的防御装甲层层包裹。这些装甲层的外壳部分都用高强度合金装甲块精密焊接组成,反应堆,弹药库等关键区域也由数米厚的装甲盒严密防护着。帝国舰队的设计思路和造型细节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造型上,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和裂痕级战列舰的造型较为相似) (空格)当然,除了主装甲带的防御,细节上也不能放松:舰内的机库设置有五道安全隔离墙,防止机库遭到敌人地面部队的入侵或者其他危险情况。为了防止出入口遭到贯穿炮击而引发内爆,舰载机和炮艇出入口还进行了隔离化处理,战斗中出击的舰载机和炮艇先要进入一个单独的气闸仓中,等联通机库的防护门关闭后,发射口的多层防护闸门才会打开,释放准备好的炮艇和机群。
(空格)由于空间足够,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也搭载了足够多的武器。主要武器为8座双联装1400巨炮和舰首的旗舰级粒子炮,另外还有两座导弹发射井,可以发射重型反舰导弹。除了这些大型反舰武器外,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还装备了数量巨大的防空武器:全舰上下有64座57mm射速炮,这些武器可以发射穿甲弹,也可以发射带近炸引信的破片弹,可以应付敌人的小型空中单位的骚扰。 (空格)不过真正作为防御主力的是16座57mm四连装中型防空炮(当57mm速射炮的强度不足以应对敌方空中优势时,16座57mm四联装中型防空炮就会挑起大梁),这种绰号金属风暴的武器,可以以每分钟数千发的射速倾泻弹雨。为了满足弹药消耗,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上储备了数十万发57mm炮弹。 (空格)不过作为真正杀手锏的,是16套最新研发ATTIS对空防御系统,这种重型防空武器由一门305mm重型火炮和高速弹药装填系统所组成。在战斗中可以以两秒一发的速度向敌人机群发射特制的305mm预编程高爆破片弹。(没错,巡空者3同款)。在舰上的防空雷达的指挥下,这16门ATTIS重炮可以短时间内展开一片可怕的305mm重炮弹幕,对特定空域形成火力覆盖。无论是导弹,战斗机还是虫族的小型单位,在进入305mm炮弹形成的弹幕后绝无幸存的可能。当然,ATTIS系统对付靠近的中小型战舰效果也同样出色,在高射速的305mm高爆弹头密集覆盖下,来犯的巡洋舰和驱逐舰都会被这些炮弹轻松砸烂。 (空格)当然,如此庞大的武器数量,也让一些指挥官产生质疑: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是不是应该算是一艘战列舰或者航空无畏舰了。不过帝国对旗舰种类的划分标准已经对其进行了解答:帝国对于战舰的定位是按武器空间比例来决定的,如果一艘船的大部分空间都被用来安装重炮和直接打击武器。那么哪怕有一定的载机能力,也会被算作是战舰而不是航母。反过来,如果一艘船的大部分空间都用来搭载舰载机,而不是主炮和武器,那么这艘船毫无疑问就是一艘航母而非战舰。只有比例相当接近,武器和载机占用的空间差不多的时候,才会被定义为航空战舰或者武装运载舰。 (空格) 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的缺陷是机动力较差,巨大的体积和厚重的装甲让其行动较为缓慢,不过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一般都位于帝国舰队的重重保护之后,不必担心战场上快速机动的问题。 (空格)考虑到庞大的舰载机数量和武器数量,足够的操作人员必不可少。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船员数量达到六万人,这个数量是无畏舰的三倍,其中地勤人员就达到了10000人,飞行员数量更是多达千名以上。考虑到培训的需要,一些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飞行员培训学院,可供飞行员进行更高级的培训。(菲雅利帝国的新兵飞行员基础素质很好,大部分飞行员都是从拥有高级资格的货运艇驾驶员中招募的,对于新兵的培训主要针对战斗技术,大气层内空战等等,驾驶方面用时较少) (空格)除了空勤人员和必备船员外,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上一般还有两个师的陆战队进行轮防(从行星战区中表现出色的地面部队中调来)
(空格)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拥有十万人生活的能力,帝国官兵的待遇一向优厚,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也不例外,该型舰采用了标准级的军用战舰居住间作为船员的生活空间。 (空格) (这里说明一下帝国星舰居住标准:所有船员均有单人的带卫生间卧房和优质伙食供应。每100人为一个小居住区,享有微型景观公园(房间大)和小卖店,小超市,每5000为一个大型居住区,享有标准化的景观用生态农场,种植各种食物并且提供绿色环境,和一个小型商业街,(民间承包,军人家属或退役军人来经营,店铺内容自议,主要包括理发店,咖啡馆等常见民生 每两万人为一个巨型居住区,大型景观公园或者生态景观农场和大型商业街 (空格)该标准在帝国进入银河系的第10年左右发布,之后不断完善。在定制以上标准发布后,所有新设计和新建造的战舰,包括巡洋舰100人,战列巡洋舰5000人左右,无畏舰20000人都安装这个标准来执行。)
(空格)为了保证伙食的供应,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还额外设有数个可以供应上万人伙食的大型食堂和食品加工中心,每天可以提供数万份的帝国制式便当。
(空格)帝国制式便当款式有很多种,以中式的米饭加荤素菜和西式的土豆泥加肉食素菜为主,分量充足,还配有水果饮料和煲制的高汤作为搭配,而且采用一体式保温密封包装,可以确保6个小时内食用不会散失口感。 (空格)为了确保数量,帝国制式采用半自动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烹调和封装(参考B站上的日本科学技术美食系列和帝国浩劫第二章) (空格)一般情况下,帝国制式便当每天会推出四种的固定搭配口味,让官兵自由选择。虽然说制式便当在口味上会比商业街的各种料理差一些,但是由于是免费发放,所以每天制作的数万份便当均能确保分发完毕。
(空格)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是在弥赛亚攻防战后开始设计的,设计时间长达四个月。首舰索托亚号于3个月后完工,在索托亚号完成后,后续的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也纷纷动工开建。由于造价不菲,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仅仅计划建造5艘,但是随着当时主力在建的轮回二级无畏舰纷纷完工,空出的船坞又可以执行大型舰船建造任务,于是建造数量开始增加,最后的建造量达到了40艘。 (空格)从帝国舰队的编制来说,突然建造如此数量的超级航母确实有点太过夸张。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目前帝国大部分集团舰队旗舰都是服役多年的妖姬运载舰,虽然说这种旗舰综合战斗力不弱,但是服役多年,而且设计思路上也有点过时,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这种空缺,而新服役的超级装甲航母,则会成为新组建的集团舰队核心旗舰的首选。(新版本中妖姬将会削弱载机空间,作为专门的货运旗舰来使用,而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货仓则相对妖姬偏小)
------------------------------------------------------------- (空格)在天罚行动中,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的战绩算不上出色,因为这种航母并不是直接攻击兵器,而是作为指挥中枢兼后勤管制单位而存在的。 (空格)不过释放的大量舰载机打击群在战斗中还是拥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在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大规模列装舰队后,帝国舰队战中的舰载机打击力量增加了四倍以上,甚至出现了在旗舰数量出于劣势的情况下,依靠渡鸦轰炸机群的支援而战胜敌方舰队的战例。
---------------------------------------------------------------- (空格)精英型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 (空格)在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大规模服役帝国舰队后,帝国的皇家禁卫舰队同样也配备了相当数量的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作为旗舰来使用,甚至连妖精重工也都装备了数艘。作为帝国的最精锐武装力量,禁卫舰队中配备的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在涂装和性能上都有所不同。所有禁卫舰队中的索托亚级超级装甲航母都是特别定制的,船体结构更加坚固,此外所装备的1400mm巨炮也被替换成最新开发的一种单装等离子投射炮,因为是高度机密,所以这种新型武器的性能还暂时不会公开。
|